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
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2025年度)》(中博基字〔2025〕1号)通知精神,为做好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介绍
(一)面上资助
面上资助是给予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从事自主创新研究的科研启动或补充经费。由专家通讯评审确定资助对象。
资助标准和规模:自然科学资助标准为8万元;社会科学资助标准为5万元。对从事基础研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适当倾斜。
申报对象:进站18个月内的在站博士后(18个月计算方式改为动态计算,即进站之日到申请书首次提交当日不超过18个月),可多次申请,每站只能获资助一次。
(二)特别资助
特别资助是为激励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增强创新能力,对表现优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实施的资助。由专家会议评审确定资助对象。
资助标准和规模:自然科学18万元,社会科学15万元。
申报对象:进站满4个月的在站博士后(4个月的计算方式改为动态计算,即进站之日到申请书首次提交当日满4个月),每站只能获资助一次。本站内已获得特别资助(包括原站前、站中)、博士后基金联合资助(特别资助)以及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人员不可申请。学校按照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人数的1/20择优推荐。
(三)中国煤科联合资助
博士后基金中国煤科联合资助由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设立,资助相关学科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
资助标准和规模:每人18万元,2025年计划资助56人。
申报对象:在站或拟进站的全职博士后。拟进站人员须是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的全日制博士,且须在资助名单公布之日起6个月内办理进站手续。申请项目须为非涉密项目且为以下研究方向:采矿新技术与理论、煤矿安全技术与理论、矿山智能化技术与理论、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数字岩石力学、地质保障与水害防治、先进煤机装备与制造、深地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智能检测、煤炭行业人工智能模型与技术、煤炭清洁低碳开发利用技术、固态燃料电池理论与技术。
(四)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
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用于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版在站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资助领域为自然科学。专著编入《博士后文库》,有独立书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资助标准和规模:每部专著平均约10万元,2025年资助约24部专著。
申报对象:在站2年以上或出站5年内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者优先。
二、申请程序
2025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特别资助、联合资助和优秀学术专著资助均为线上申报。申请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在线提交至学院,不需提交纸质材料。
三、时间安排
项目 | 博士后 网上填报 | 学院审核 | 设站单位审核截止 | 评审截止 | 公示 |
第77批面上资助 | 3月1日—3月25日 | 3月25日—3月31日 | 4月7日 | 6月上旬 | 6月中旬 |
第18批特别资助 | 4月10日 | 6月下旬 | |||
联合资助 | 4月10日 | 6月下旬 | 7月上旬 | ||
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 | 4月1日—5月31日 | -- | 7月上旬 | 9月上旬 | |
第78批面上资助 | 8月1日—8月25日 | 8月25日—8月31日 | 9月5日 | 11月上旬 | 11月中旬 |
四、注意事项
1、各位博士后务必仔细阅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2025年度)》(见附件),详细了解各项资助的申请要求、评审办法和指标等,按时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评审系统填写、提交。
2、申请书填写完成后,请先由合作导师审核,再进行线上提交。申请人对已在网上提交的申请数据有修改需求时,面上资助和特别资助请联系所在学院申请驳回;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请联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申请驳回。
3、面上资助申请书的“项目信息”中除“研究基础”外,不得填写申请人姓名、设站单位名称、合作导师姓名等明显泄露申请人身份信息的内容,否则评审专家可视为申请人故意泄露个人信息,计0分。如出现上述信息,建议以“本人”“所在设站单位”“本人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代称。
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申请书中科研及奖励情况的数量限定为不超过5个,请慎重选择填报代表申请人最高学术水平的科研成果。
5、申请书中的“一级学科”是指申报项目所属的学科,可以和进站时的学科不一致。
6、与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培养的博士后,请从工作站提交基金申请。与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合培养的博士后,请从我校提交基金申请。
7、申请人应保证申请材料的内容真实可靠,不得弄虚作假。各流动站须严格核查申请人科研失信情况,对于有科研失信行为的人员,不得网上提交。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郭老师 杨老师
联系电话:025-84895949
人事处/高级人才办公室
2025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