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old  工作动态

增强事业意识,做南航合格教师

时间:2010-01-25来源:人事处官网点击:179

人事处按:18日下午,校党委书记崔锐捷同志为08-09年度新教工做了题为《增强事业意识 做南航合格教师》的专题报告。崔书记的报告很好地阐述了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南航教师应该增强的四个意识、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对于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广大教师的事业意识和教师道德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报告在新教工特别是新教师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希望能得到崔书记报告的文字稿,以便好好学习,认真领会。

现将报告全文予以发布,供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广大教师学习和领会,以使广大教师不断增强师德观念和事业意识,做符合南航发展需要的合格教师。

 

 

增强事业意识  做南航合格教师

崔锐捷

201018

 

推进南航科学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教师队伍是关键,青年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而要当好教师、做一个合格教师不容易。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他第一次提出把培养天下优秀人才当作人生的乐事,如果能得英才而教育之,即便能当国王,他也瞧不上眼。这是何等高远的人生情怀。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天下英才”育好、树好,需要教育者创造性的劳动和艰辛的付出,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我们走上了极具挑战性的育人之旅。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需要对“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这两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找到努力的方向,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下面我结合个人体会,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是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二是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三是南航教师应该增强的四个意识,四是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五点想法。

一、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需要正确认识自己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弄清楚这个职业的特点和要求,这是履行好教师职责的基本前提。我认为,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教师职业至少具有四个“特殊性”:

一是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对象不是被动的、无生命的物,而是有感情、有思想且个性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是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的素质都有待培养的学生。任何一个社会职业的工作对象都不像教师职业这样复杂。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才,如果不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懂得教育的规律,不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很难做到的。

二是工作任务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传道、授业、解惑”,做事的教育与做人的教育要有机结合、不可偏废。因此,教师仅有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教不好学生的,还必须掌握把知识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本领,好教师绝不是个“教书匠”。

三是工作方式的特殊性。教师的职业工具是自己的学识、智慧和人格魅力,是在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中完成教育使命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身教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甚至比言教更大。因此,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能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能不能对学生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四是工作时效的特殊性。人的成长、学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的工作效果有些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但大多具有滞后性和长效性,虽然不能立马起作用,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因此,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用心做好本职工作,真心关爱学生,做受学生爱戴、让学生终身难忘的好教师。

总而言之,教师职业是培养下一代、造就新一代的职业,是面向未来、影响未来的职业,事关学生的前途、家庭的幸福、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因此,教师的使命神圣而光荣,责任重大,需要为师、为学、为人的和谐统一。不管是哪一个教育层次的教师,都要努力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能力开发者、智慧启迪者和品德陶冶者。

二、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高等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类型,要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那么,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呢?我认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至少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

一是有理念,要懂教育、有教育思想。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灵魂的人必须有思想。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成为思想的先行者。有人说,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没有自己的教育主张,是一般教师与名师的根本区别。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教育思想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相应的教育行为。从对教学内容的发掘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对教学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甚至与学生的语言、眼神交流,都有教师的教育思想的影子。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教师上好课、指导好学生的必要前提。大学教师不一定都非得成为教育家,但是必须懂教育、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每一个大学教师都应该学习和了解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不断深化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积累,逐步凝练和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独到见解,努力成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具有鲜明教学风格的好教师。

二是有学问,要学识渊博、学术水平高。大学的教学过程不同于中小学,它不仅强调传授学生知识,更加重视培养他们发现知识的方法和品质;不仅强调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更加重视培养他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大学教师首先要有学问,必须是术业有专攻的“经师”,不仅知识渊博、专业功底深厚,而且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大学生心智比较成熟,思维活跃、崇尚个性,对高深学问充满敬畏,特别信赖有学问的教师。大学教师要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要给他们“一碗水”,不仅自己的学识要渊博、要有“一桶水”,还必须有“源头活水”。如果连教师自己对所教内容都是一知半解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注:昭昭,清楚明白的意思。)”(孟子),那是要误人子弟的。同时,当今社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又非常强,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大学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前沿,及时将最新学术成果引入教学,为传授知识提供“源头活水”,才能得到学生的钦佩、让学生信服,从而增强知识传授的效果;而且,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可以引导、指导学生尽早接受科研方法的训练,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务实、严谨、追求创新的科学精神。而这正是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教师这方面的素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有明确规定:每一个教师都应当“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教授、副教授应当“对本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丰富的教学、科学研究经验,教学成绩显著,论文或者著作达到较高水平或者有突出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南航在选聘新教师时,原则要求是应具有博士学位及相应的学术成果,也是为了保证教师具有符合大学教学需要的学术水平。

三是会教艺,要精于教学、善于育人。大学不是纯粹的科研机构,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天职,是大学教师第一位的任务。教书育人需要极大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必须专门训练才能掌握它,有学问的人并不必然是好教师。在这方面,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应该都有切身感受。长期以来,“学高为师”是大学选聘教师和考核评价教师的根本指导思想,选聘新教师的唯一依据是学位(或学识),从来不考查他们是否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评价教师的重点是科研成果,不重视教师的教书育人成果。许多新教师就是在尚未接受有效的岗前培训,对教书育人的原则要求和方式方法等还没有正确认识的情况下走上讲台的,主要凭借个人悟性或学生时代形成的关于“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的朴素认识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不少不是新教师的教师要么不重视教学,不愿意花力气提高教学能力;要么不知道怎么改进教学,固守传统的教学套路,教学观念落后。其结果是,一些教师不会教书、不懂育人,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和学问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生产力”,教学效果差,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也制约了个人发展。这个问题在中国大学普遍存在,在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特别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南航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培训,建立一支精于教学、善于育人的教师队伍。

四是有师德,要恪尽职守、品德高尚、关爱学生。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职业,面对的都是非常鲜活、充满希望的生命,承载着学生及家长、国家和民族太多的信赖和期待。可以说,教师职业比任何职业都更需要从业者具有个人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不仅需要有理念、有学问、有教艺,还必须有师德。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我个人认为,对大学教师来说,高尚师德的核心是恪尽职守、品德高尚、关爱学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这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真心热爱教育事业,对教书育人满怀赤诚,切实承担起教师的社会责任,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倾心教书,潜心育人,把实现个人理想与培养优秀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做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好教师。同时,由于教书育人是特别需要爱心也理应充满爱心的事业,大学教师同样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著名心理学林崇德教授曾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无私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严慈相济的爱。教师的高尚品德不仅表现为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还表现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对学术的精益求精,表现为对别人的宽容大度、对名利的平静淡然,而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对学生的博大爱心。每一个大学教师都应像关心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始终关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关爱是创造良好师生关系、增强教书育人效果的情感保证。一旦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老师的钦佩、敬畏和仰慕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亲其师”自然会“信其道”,从而深刻影响学生的为人、为学之道。毛泽东之所以对“湖南第一师范”的一批老师,如孔昭绶(校长)、袁仲谦、王立庵、罗元鲲等终身心存感激,就是因为他们面对严重偏科和一再触犯校规的毛泽东,看重的是他身上异乎常人的发展潜能和刻苦学习精神,没有采用扼杀个性的处罚措施,而是用无私的关怀、理解、信任和教导,帮助他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对于南航来说,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更加需要品德高尚、关爱学生的教师。我以前多次在不同场合讲过,教师的悉心指导、耐心启发和热心鼓励,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从游”关系【出自梅贻琦先生的《大学一解》: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这里,先生将学校比作水,教师比作在前面游的大鱼,学生比作尾随其后的小鱼,这就是“从游”,从游的时间长了,日日观摩,耳濡目染,小鱼自然而然就长成了大鱼。所谓的“师徒效应”就是在“从游”的过程中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名师出高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数据显示,美国92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48人曾在前辈诺贝尔奖得主指导下做过学生或从事研究。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之所以能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那里学生能得到诺贝尔奖得主的言传身教。例如,该实验室的汤姆逊教授,一生共培养了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界的元老之一、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的创始人叶企孙教授终生奋斗在教师岗位上,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于科学救国的栋梁之才,他的事业与一批闪闪发光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在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有 9人是他的学生,2人是他学生的学生,还有2人的事业也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中国科技界“三钱”中的钱学森和钱三强、“原子弹之父”王淦昌、“航天之父”赵九章、“光学之父”王大珩等。南航只要有一批敬业乐业、爱才、识才且热心育才的高素质教师,就一定会人才辈出、事业兴旺。

三、南航教师应该增强的四个意识

对照上述三个方面的素质要求,坦率地讲,我们的不少教师不是合格的大学教师:有的只想搞科研,不愿教书;有的不懂教育,不会教书;有的不认真教书、不关心育人,满足于“挣工分”。这些现象的存在,固然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因素,但教师个人的教书育人观念不强也是重要原因。教师职业有自己的职业规范,每一个教师都应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增强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使命感,这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我认为,每一个南航教师都应该增强四个意识:

一是增强责任意识,用心教书。责任就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就是对工作质量的不懈追求。负责任的人很清楚自己承担着的责任,在实践中会自觉、认真履行这份责任,并把责任转化为实际行动。对于我们每一个社会人来说,责任的内涵很丰富,比如:我们都是长期受党和国家培养教育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作为南航的一员,我们对学校的建设发展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作为家庭成员,我们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过,所有这些责任大多都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并通过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去实现。对大学教师来说,责任意识的核心就是教学质量意识,对自己的教学质量负责、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就是对国家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的事业负责的最好形式。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了解、理解、关心、爱护他们,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和帮助;要高质量地上好每一堂课、每一次辅导,批改好每一份作业、每一篇论文,做好每一次谈心,等等。这既是我们增强责任意识的具体要求,也是完成我们肩负的共同责任的有效途径。

二是增强仁爱意识,用爱育人。有人说,仁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是一种育人艺术。教师以仁者之心关爱学生,用爱赢得爱、培育爱,往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他们的成长成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从做好三点入手,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的仁爱:第一,多指导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学生,用心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质,呵护每一个学生“神圣的好奇心”,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对此,叶圣陶先生曾告诫说:“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第二,多宽容学生。多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理解和宽容每一个学生,客观评价学生的缺点,允许学生犯错误,宽容学生的“离经叛道”,在平等地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第三,多关心学生。多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央视记者白岩松曾经在采访已故国学大师、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听到一个关于季老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心情,但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高尚的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是人师最真实的写照。

三是增强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术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学习化时代,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发展。学习已经不再是为了什么,学习本身就是目的,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大学教师要想有学问、学识渊博,尤其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增强科研能力,探索学术前沿,不断提高学术水平。这里就有一个怎样认识大学的科研职能的问题。我的个人观点是:大学是教育机构,不是科研院所,培养人才是大学最根本、最核心的使命,也是大学所以存在的社会合法性基础。因此,大学科研可以有很多具体目标,比如:提高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水平,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提升大学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等等,但核心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于人才培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这是大学科研的方向性问题,不能认识不清。因此,我们不管是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技术开发,都要注重凝练科学问题,注重形成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学术特色,注重及时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吸引学生参与科研过程,使科研成为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和育人水平的有力保障。

四是增强教学学术意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所谓教学学术,是指教学与科研活动一样,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问题领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是一门值得研究也需要研究的学问,具有学术的特性。教学学术思想最先是由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博耶通过对大学重学术研究、忽视教学现象的反思提出来的。博耶认为,大学里有关学术的内涵不应仅仅指专业的科学研究,而应该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和传播知识的学术(即教学学术)。博耶指出,首先,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性事业,需要教师能迅速掌握新的信息,要沉浸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中;其次,教学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它需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再次,好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同时还要学习知识,自身也将获得发展。因此,“我们还要给教学的学术以新的尊严和新的地位,以保证学术之火不断燃烧。”

事实也应该如此。许多大学教师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自己的教学本身,他们可能会著作等身,但在其中很难找到一本关于大学教学本身的研究著作甚至一篇研究论文,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作为自己的职业技能,大学教师需要像从事专业科研一样研究教学技能,以研究者的精神探究大学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运用教学理论分析教学问题,理解和应对课堂教学情境,形成自己对教学的独特认识和风格,从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从这个角度说,每一位大学教师都应该树立“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的理念,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逐步养成研究教学问题的意识,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不断增强对教学活动和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努力成为精于教学、善于育人的好教师。

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大学教师要通过学习教学、研究教学,着重提高两种教学能力:一是备课能力,包括“备学生”和“备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备学生”就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特长,以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针对性;“备教学”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二是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调控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是指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愿意接受、能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调控能力是指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反思与监控,通过自我检查、评价、控制和调节,有针对性地及时处理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

四、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五点想法

学校一直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曾代表学校党委向全校干部师生发放网上调研问卷500多份,征求大家对学校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许多同志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也给了我们不少新的启发,这些建议和启发对学校正在积极推进的制度建设很有帮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事部门的同志有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这里我简单谈五点个人想法。

一是要建立更加符合大学教师职业特点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要注重科研工作考核与教学工作考核并重,科研成果评价与教学成果评价并重,由数量考核为主向以质量考核为主的转变,实施多主体评价,激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学科专业方面的学术水平和教学学术水平。

二是要完善优秀教师奖励表彰制度。要设立多种形式的教学单项奖,鼓励教师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教学的某一或某些方面出特色、出亮点;设置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教学荣誉奖,引导教师创建教学品牌;加大对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师德模范的宣传表彰力度,营造立德树人的育人环境。

三是要大力推进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要完善团队考核评价制度,为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是要完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制度。要实施面向教学实践、以解决现实教学问题为导向的教师岗前及在岗培训模式,以名师示范、现场教学、案例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水平。同时,实施渗透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内容的培训,培养有思想的大学教师。

五是要完善教学评估与监督体系。要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创新学生评教形式,提高教学评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实教学质量监督的内涵,强化教学质量监督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使之成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