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组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材料数据统计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科组) | ||||||||||||||||||||||||||||||||||||||||||||||||||
| 序号 | 姓名 | 学 院学 科 | 出生年月 | 学历、学位/毕业时间/毕业学校 | 现职称/时间 | 拟评职称 | 近三年综合教学评估 | 同行专家鉴定意见 | 指导本科毕设数 | 独立指导硕士生数 | 教学(门数/学时) | 承担教改项目 | 教学成果奖(等级/排名) | 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平台获批(等级/排名) | 指导学生论文/竞赛获奖(等次/排名) | 其他教学类获奖(等级/排名) | 教学论文 | 教材、专著(部/承担字数) | 科研论文 | 科研论文收录情况 | 承担科研项目(项目数/到款金额) | 科技成果奖(等级/排名) | 授权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 学科及专业建设等方面亮点业绩(限150字) | ||||||||||||||||||||||||||
| 本科生课程 | 研究生课程 | 国家级 | 省部级 | 校级 | 国家级 | 省部级 | 校级 | 国家级 | 省部级 | 校级 | 国家级 | 省部级 | 校级 | 国家级 | 省部级 | 校级 | 核心 | 其他 | 教材 | 论著 | 重要核心 | 核心(C刊) | 国际会议 | 其他 | SCI/SSCI | EI | CPCI-S | 国家级 | 省部级 | 其它 | 国家级 | 省部级 | 省部级以下 | 项数 | 到款总经费 | |||||||||||||||
| 已达到 | 基本达到 | 尚未达到 | 篇数/因子(限列5个因子) | 单篇他引最高 | 篇数 | 篇数 | ||||||||||||||||||||||||||||||||||||||||||||
| 1 | 耿长冉 | 六院核技术及应用 | 198904 | 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201606南航 | 讲师、201709 | 副教授 | 良好 | 6 | 3 | 4/ 136 | 2/ 96 | 主1/参1 | 1/5 | 指导学生竞赛4/1 4/14/1 4/1 | 指导学生竞赛4/1 | 1/3 优胜/1 | 3/1 | 1 | 4 | 8 | 8/4.0113.033.033.032.532 | 13 | 主3/165万参2 | 主2/ 28万 | 主2/ 58万 | 1 | 1.负责学科与意大利国际合作联络事务,执笔南航与帕维亚大学校际战略合作协议/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并已完成签署,任联合实验室主任助理。2.空间核技术应用与辐射防护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申报书主要撰写人之一,参加工信部答辩。3.负责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项。4.IOP知名辐射防护期刊《JRP》2018优秀审稿人奖。5.中国辐射防护学会首届青年委员会委员。 | |||||||||||||||||||||||
| 师德师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课堂效果、教材建设、教改教研、教学获奖等方面的亮点业绩 1. 指导学生在维也纳获“Nuclear Olympiad”全球亚军(国内首次)。2.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全校首个),排名并列第3。3. 获省微课竞赛一等奖;校微课竞赛三等奖。4. 指导学生获全国高校"核+X"大赛优秀奖4项/获优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创新大赛三等奖。5. 邀请3名国外教授建设4门/次国际课程。6. 主持校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发表教改论文1篇。 | 代表性成果的创新性、科学价值、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为宏观决策提供的服务支撑等方面的亮点业绩。1.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主持研发完成的“加速器中子源束流n/γ辐射场测量系统”已确定在国内首台加速器中子源BNCT装置上应用。2.累计发表一作SCI论文13篇,另合作发表13篇,自然指数期刊1篇。3.建立了基于临床影像的肿瘤治疗生长消耗新模型,解决了联合治疗优化难题。4.参与2018国际BNCT学术论坛会议组织工作,担任学术报告主持人。5.2017美国放射肿瘤年会“青年学者”邀请报告,接受新闻专访。 | |||||||||||||||||||||||||||||||||||||||||||||||||
| 2 | 林开杰 | 六院材料加工工程 | 198803 | 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201509伯明翰大学 | 讲师201605 | 副教授 | 良好 | 5 | 5 | 3/ 198 | 1/ 120 | 1 | 7 | 7/ 4.178 4.084 4.084 3.319 2.515 | 14 | 主3/38万参4 | 主3/ 72.5万 | 主2/ 29.6万 | 参与第四轮学科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保密检查等学科建设相关活动;作为主要负责人全程参与了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基地的申报及建设;参与筹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次并做口头报告;任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 | |||||||||||||||||||||||||||||||
| 师德师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课堂效果、教材建设、教改教研、教学获奖等方面的亮点业绩 自16年起担任0616104班班主任,通过定期班会、寝室走访、在线交流等手段了解同学学习及思想动态,在专业分流、求职就业、升学出国等关键时间节点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在本科教学上积极向优秀老师学习,先后担任徐国跃、骆心怡及Azhar Ali Haidry等老师的课程助教;在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期间承担院级教改项目一项,发表教改论文1篇 | 代表性成果的创新性、科学价值、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为宏观决策提供的服务支撑等方面的亮点业绩。围绕激光增材制造及表面工程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开展研究,结合选区激光熔化技术、创新仿生结构设计、等离子表面改性等手段,通过跨尺度显微组织及结构的主动调控,实现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材料-结构”的一体化成形及“形性”协同调控。基于以上研究已发表SCI论文7篇、申请专利2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项 | |||||||||||||||||||||||||||||||||||||||||||||||||
| 注: 1、所有教学、论文、科研、获奖等均只统计任现职以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