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材料数据统计表(机械材料学科组) | |||||||||||||||||||||||||||||||||||||||||||||||||||
| 序号 | 姓名 | 学 院学 科 | 出生年月 | 学历、学位/毕业时间/毕业学校 | 现职称/时间 | 拟评职称 | 同行专家鉴定意见 | 近三年综合教学评估 | 指导本科毕设数 | 独立指导硕士生数 | 教学(门数/学时) | 主持教改项目 | 教学成果奖(等级/排名) | 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平台获批(等级/排名) | 指导学生论文/竞赛获奖 | 其他教育教学获奖(等级/排名) | 教学论文 | 教材、专著(部/承担字数) | 科研论文 | 科研论文收录情况 | 主持科研项目(项目数/到款金额) | 科技成果奖(等级/排名) | 授权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 学科及专业建设等方面亮点业绩(限150字) | 学科组得票(得票数/专家人数) | ||||||||||||||||||||||||||
| 本科生课程 | 研究生课程 | 国家级 | 省部级 | 校级 | 国家级 | 省部级 | 校级 | 国家级 | 省部级 | 校级 | 国家级 | 省部级 | 校级 | 国家级 | 省部级 | 校级 | 核心 | 其他 | 教材 | 论著 | 重要核心 | 核心(C刊) | 国际会议 | 其他 | SCI/SSCI | EI | CPCI-S | 国家级 | 省部级 | 其它 | 国家级 | 省部级 | 省部级以下 | 项数 | 到款总经费 | ||||||||||||||||
| 已达到 | 基本达到 | 尚未达到 | 篇数/因子(限列5个因子) | 单篇他引最高 | 篇数 | 篇数 | |||||||||||||||||||||||||||||||||||||||||||||
| 1 | 赵威 | 5院机械工程 | 197712 | 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200609南航 | 副教授200905 | 教授 | 优秀 | 15 | 20 | 4/1056 | 1 | 1项/21项/6 | 1 | 2 | 3 | 3 | 3 | 2/ 2.4961.743 | 8 | 3 | 3 | 3/132万 | 3/75.13万 | 6/126万 | 二/3三/3三/4 | 二/3 | 1 | 1.负责“可持续制造未来工厂创新实验室”总体规划,拓展机械工程学科建设新方向;2.机械原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可持续制造“111引智基地”与“中德联合实验室”建设核心成员;3.组织校企科技/党务交流对接60余人次,促成了校领导带队对德国亚琛工大IPT研究所的学术访问;4.参与组织ICHSM等国际会议11次,是IJAMT等期刊审稿人。 | |||||||||||||||||||||||
| 1.始终坚持教书育人宗旨,教学综合评估优秀,学生网评均为优良;2.主持校来华留学生教改重点项目1项,参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2项,参编的机械原理教材获省高校重点教材(品牌专业)立项;3.作为导师,指导本科生毕设成绩均为优良,2人获校优秀毕业设计;4.作为班主任,所带班级2019年度4人获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 | 1.围绕高性能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方向,连续3次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主持国家/省部级及国防横向课题等12项;2.发表论文80余篇(通讯SCI单篇他引260余次),参编论著2部(承担17.6万字),原创成果应用于J10/J20/Y20/C919等型号工程,获省部级二等/三等奖等4项;3.提出的PM2.5车间限值标准,成为“13.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清切专项”关键指标之一。 | ||||||||||||||||||||||||||||||||||||||||||||||||||
| 2 | 崔海华 | 5院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 197908 | 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20120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副教授201405 | 教授 | 优秀 | 12 | 10 | 6/503 | 1/120 | 2 | 一/2 | 1项/10 | 1项/21项/3 | 一/1一/1一/2 | 特/1 一/1一/1一/2 1项/1 | 一/2 三/1 1项/1 | 1项/2 | 1 | 1/3.5万 | 1 | 6 | 3 | 3/1.9141.6571.024 | 7 | 6 | 1/88.7万 | 2/85万 | 7/87万 | 一/6二/6 | 5 | 1.2019西飞挂职一年,签定校企业技术联合实验室(UTC)平台建设意向;2.任院外事办主任组织申报获批“南航-克兰菲尔德航空工程专硕双学位项目”;3.参与申报获批教育部“虚拟仿真实验”国家级平台;4.筹备2018年度省数字医疗重点实验室获评良好;5.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专委会委员;6.任职院长助理服务学院双一流学科与专业建设。 | ||||||||||||||||||
| 1.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国赛金奖,“互联网+”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2);2.指导学生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等4项国家、3项省部竞赛一等奖以上,贯穿本科到硕博士培养全过程;3.指导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及工信部奖学金7人次;4.两届本科班主任,获2019校光荣榜先进个人。 | 1.针对航空航天构件装配、加工变形精确检测难,提出跨尺度三维视觉测量模型与检测方法;2.成果应用于西飞XX飞机、航天一院XX火箭、XX导弹等国家重大型号研制、第一发明人专利许可为民企节省约500万元/年,授权发明专利和软著15项;3.制定国家标准1项,征求意见1项;4.2017国际测量学术会议分会场主持人,2018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次;5.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 ||||||||||||||||||||||||||||||||||||||||||||||||||
| 3 | 李军 | 5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197912 | 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200707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副教授201005 | 教授 | 优秀 | 34 | 20 | 3/316 | 1/325 | 1 | 优秀/1 | 优秀/1 优秀/1 | 优秀/1 优秀/1 优秀/1 优秀/1优秀/1 | 2 | 1/4.5万 | 2 | 3 | 1 | 9 | 7/2.4962.4962.4960.4860.486 | 1 | 7 | 4 | 7/107万 | 11/73.8万 | 10 | 215万 | 1.作为系实验室主任主持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实验室建设;2.核心参与国家级一流专业“机械工程”实验室建设,负责机械制造实验室建设;3.筹建南航无锡研究院,负责固结磨料研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4.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Clarkson大学和日本茨城大学开展学术交流;5.挂职无锡惠山区科技局副局长。 | |||||||||||||||||||||
| 1.指导学生获2次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毕设团队、3位硕士生获校“优秀学位论文”;2.创建的教学平台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3.教学评估结果为优秀;4.主编教材1部、主持校教改项目1项、发表教学论文2篇。 | 1.在国家基金等项目资助下,研发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固结磨料垫,实现了成果转化、到款共369万元(其中南航无锡研究院154万元),成为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的耗材供应商,打破了美国3M公司全球独家垄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获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和“双创计划”等荣誉。 | ||||||||||||||||||||||||||||||||||||||||||||||||||
| 4 | 武星 | 5院机械电子工程 | 198202 | 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20100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副教授201205 | 研究员 | 23 | 14 | 7/706 | 1 | 1项/5 | 二/1二/1 | 优秀/1优秀/1 | 4 | 8 | 7/2.9782.2172.021.223 1.223 | 14 | 5 | 2/229万 | 2/88万 | 6/44.5万 | 二/7二/8 | 16 | 75万 | 1.积极参与“智能制造”辅修专业和“机器人工程”新专业的筹建;2.作为机电系的实验室主任,认真开展实验室建设与运维工作;3.受加拿大两院院士、ASME & IEEE会士Angeles教授邀请,作为访问教授赴McGill大学智能机器中心从事机器人相关研究,发表SCI收录的国际合作论文7篇;4.学术兼职:IEEE会员、中国航空学会会员、国际期刊客座编辑。 | ||||||||||||||||||||||||||
| 1.主讲专业课程合计7门,总授课时706学时;独立指导研究生8届,合计14人,其中2人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承担“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3项;2.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7届,合计23人;3.承担校级教改研究项目1项,参与1项;4.指导本科生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FPGA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5.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团队“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骨干成员。 | 1.长期从事智能装备感知与控制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的SCI收录论文10篇;3.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授权20余件,其中已有多件完成专利成果转化,专利许可费合计为75万元,专利产品的累计销售收入达到6亿元;4.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 | ||||||||||||||||||||||||||||||||||||||||||||||||||
| 5 | 郝秀清 | 5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198306 | 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201406西安交通大学 | 副研究员201606副教授201705 | 教授 | 优秀 | 16 | 7 | 2/256 | 2/96 | 3 | 优秀/2 | 1/1 | 优秀/2 | 1 | 1 | 4 | 9 | 6/5.1554.1782.4962.4961.752 | 18 | 2 | 1 | 1/30.5万 | 5/81.8万 | 2/12万 | 5 | 1.作为会议秘书,协助组织了中德制造论坛、中日微细会议、绿色制造国际会议等,共计邀请1000余名国内外学者参会交流,扩大了学科影响力;2.参与了教育部111“可持续制造关键技术”引智基地的申报与日常工作;3.入选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激光应用分会首届青年委员;4.担任中国刀协切削先进技术研究分会高效加工专委会秘书长。 | |||||||||||||||||||||||
| 1.师德师风,2019年获评“本科生学风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和第十届“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2.人才培养,指导研究生2人分别获得优秀会议论文;指导学生竞赛一等奖1项;指导大创项目3项(分别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3.积极参与教改教研,主持3项教改项目;4.编写教材1本,目前教材已定于6月之前出版。 | 1.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优青项目等;另有军委科技委技术领域基金项目(国家级项目,2019-JCJQ-JJ-332)、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形成了混合微织构刀具、亲疏复合表面刀具等系列研究成果,已向航空工业进行初步应用;3.获得国际高速加工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仅1名);4.入选南航第一届长空学者、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 | ||||||||||||||||||||||||||||||||||||||||||||||||||
| 6 | 潘蕾 | 6院材料加工工程 | 197510 | 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200409 东南大学 | 副教授200605 | 教授 | 优秀 | 31 | 25 | 3/640 | 2/320 | 3 | 一/1二/1 | 二/1 | 一/1二/1 | 2 | 2/12万 | 5 | 10 | 10/5.77 5.77 5.77 4.8294.829 | 13 | 2 | 3/291万 | 2/410万 | 2/15万 | 4 | 培养留学生研究生4名,毕业3名,其中1名院优。主持省科技厅中英产业挑战计划项目(全校唯一),负责建立南航-切斯特大学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发表论文4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大纲汇总及国家一流品牌专业申报书撰写主要执笔人之一。在“南航微理论”发表理论学习文章;多次年终考核校优。 | ||||||||||||||||||||||||
| 主讲专业必修课《工程材料学》及《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课堂综合评估成绩校前6%。留学生研究生《复合材料工程》全英文课程,被研究生院评定为双A等级(全院仅7门)。参与主编省级研究生教材《金属基复合材料导论》。获18年江苏省教育厅信息化教学能手大赛二等奖。获18年校优秀教学奖,获优秀团学导师称号2次。 | 针对纤维金属混杂层板界面强韧化,提出界面几何增韧(设计金属/复材界面微结构)概念;利用金属配合物独特性能,解决了金属和PEEK复材界面强度和耐高温问题。相关成果应用在我国首款大型液化天然气存储和再气化装备船(沪东中华,央视报导下水新闻)、自感应智能风电叶片(苏州天顺,江苏最大风电叶片制造商)的研制。 | ||||||||||||||||||||||||||||||||||||||||||||||||||
| 7 | 胡晓玉 | 6院有机化学 | 198103 | 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201107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研究员201806 | 教授(转评) | 优秀 | 1 | 2 | 1/32 | 3/3 | 13 | 13/ 21.661 14.695 10.856 10.159 6.555 | 2/102.6万 | 2/70万 | 1/8万 | 一/7 | 三/3 | 成功组建材料学院“超分子功能材料实验室”,与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建立了长期国际合作;担任“RSC Adv.”、“Front. Chem.”、“Chinese Chem. Lett.”等期刊编委,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大环与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获2018年“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杰出青年编委,2017和2018年“RSC Advance”杰出评审专家。担任“The 2nd C5 Symposium o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国际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 | ||||||||||||||||||||||||||||||||
| 主讲本科生基础课程《有机化学》、专业课程《生物质能与利用》,教学中始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立德树人。所讲授的《生物质能与利用》课程融入“翻转课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综合评估优秀。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使专业课程突显育人价值。获2018 年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三等奖(3/5)。 | 利用协同正交组装策略,构筑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功能的超分子生物医用材料和光电材料,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新型超分子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方法。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论文52篇,撰写英文专章2章;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和江苏省优青项目等,获洪堡高级研究学者项目资助。 | ||||||||||||||||||||||||||||||||||||||||||||||||||